如何把焦虑变为动力
最近一些小观察;
十字路口等红灯时,喇叭声、谈话声回荡在耳边;吃饭时,饭店里推杯换盏的声音和聊天的声音也从不停止;外卖员奔走在马路上,赶着接单,赶着送餐。
我想起一句话:“日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全民焦虑状态了。”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群体。
焦虑就像隐形传染病,感染着每个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好像没办法摆脱,却又渴望放松。
但是,你知道吗,合理利用焦虑,便可以把它转换成一种能量!
焦虑情绪和焦虑症有什么区别?
心理学上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紧张和恐惧。焦虑情绪是人正常的情绪反应。
一般出现焦虑情绪有相应的生活事件刺激,持续的时间不长,能够自我调节,刺激因素消失,焦虑情绪也会消失。
比如考完试就不焦虑了,忙完工作就不焦虑了,销售业绩达标了也就不焦虑了,孩子考上不错的大学也就不焦虑了。
而焦虑症属于精神疾病。焦虑症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且患者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楚具体紧张、恐惧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18岁到34岁的人群最焦虑?
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个概念:☀️人格发展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根据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改变,提出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18至34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承担社会工作,组建家庭,面临生育及对下一代如何教养的问题。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8-34岁的青年是最焦虑的群体。
由于社会环境、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人在18岁的时候并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常常是角色混乱的状态;
比如,搞不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什么?”等问题。
甚至,很多40岁以上的人也回答不清楚这些问题。
而此时,他们还要解决亲密感和孤独感的冲突,以及生育和自我专注的冲突,越是刷微博、看小红书、玩抖音,越是焦虑——
“我根本不清楚自己是谁,但为什么他们跟我一样大,却可以一夜爆红,月入千万?”
“我要做点什么,以便实现经济自由”
“可我不知道做什么,赚得真少”
这种不确定感会加深焦虑。
既然一定会焦虑,不妨考虑一下怎么利用焦虑。
无论是忙事业打拼的父母,还是全职在家带娃的妈妈,或者是还没有找到合适伴侣的青年,亦或是在为升学发愁的学生,都面临着焦虑。
失眠,想不开,多梦,就会产生焦虑,严重时,焦虑便会转化为抑郁。
但为什么还说焦虑是一种能量?
因为焦虑的另一面,是超强的预判力、专注力、执行力。
向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学习
什么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驾驶帆船出海遇到大风的时候,悲观主义者抱怨风大,乐观者期待风停,而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调整风帆。
下面有一套关于防御性悲观主义倾向的测试题,如果你的回答大多数是“Yes”✅,那你就有可能拥有将焦虑化作动力的能力,好好利用起来吧!
· 在开始某项任务时,总是预计最坏结果。
· 会经常想,事情一定会变得更糟。
· 会尝试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可能有的最糟糕结果。
· 会担心不能达成目标或者完成任务。
· 会花很多时间担心事情会出错的环节。
· 会想象如果任务失败了,自己受伤和挫败的情绪。
· 会思考应对失误的各种可能方法。
· 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松懈,不要太过自信。
· 会花很多的时间来计划所有环节。
· 会经常担心失误,所以准备也会更充分。
在转行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经常觉得自己会失败,设想过无数种最糟糕的结果,后来就干脆抱着“尽力试一下,反正肯定是输”的心态,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直到如今,虽然有了一些成绩,我却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很厉害,经常还是会焦虑,担心准备不够充分,焦虑专业还不够精进,依然会抱着敬畏的心态,尽力完成每一次咨询。
也就是说,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把焦虑的情绪转化为理性的行动力,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工作节奏,来缓和自己的焦虑情绪。
这样一来反而提升了效率。
不要思考“怎么缓解焦虑”,而是想办法从现实入手解决影响你心情的问题。
利用自我实现预言,可以让自己的心态由负转正,朝着心想事成的方向发展。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新同事看起来很友善,人很好,你就会用友好礼貌的方式对待他,渐渐地,这个同事也对你非常友善,你最初的判断就成了现实。
你夸奖孩子懂礼貌、爱学习、勤劳、爱干净、诚实守信,那么,你的孩子会变成你夸奖的样子;你批评你的孩子懒惰、邋遢、说谎、拖延,那你的孩子就会变成被你批评的样子。
而你,也会成为你常常评价自己的那个样子。
“我就是这个命”“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肯定遇不到好男人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个我干不了”“我没那个魄力”等等。
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经常说这种话。
而正是这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话,形成了强大的消极暗示。
有点玄学,但事实确实很神奇。
这些判断影响着你的行为,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限定了自己人生发展的可能性。
那些喊口号的话“我能行”“世界就在我的掌控中”,看上去像打了鸡血,但在说出的那一刻,人的精神就是很饱满,状态也是积极的。
打破焦虑,其实也就是在建立自信心,而这一点,可以从鼓励自己开始。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全称逆境商数,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也就是超越焦虑,摆脱困境的能力。
如何提高逆商?
第一,培养技能和兴趣。
认真想一下这个问题:“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大部分人回答不上来。
追剧、刷抖音、打游戏,并不是真正的兴趣。
一种兴趣、一门技能是一项能让我们带着喜悦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如美食、健身、电影、画画、散步等。
技能和兴趣是我 们与这个世界建立的温暖的联系,能提醒逆境中的我们看看生活之美。
第二,设立一个力所能及的小目标,完成后再设立一个大目标。
小目标可以很微小,比如学会蒸鸡蛋。
我们能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学会从长远角度规划人生,始终带着希望前行。
第三,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新工作背后可能存在挑战和困惑,婚姻结束之后可能会出现新的机遇。
如果能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逆境也许就没那么可怕了。
最后,增强体魄。
身体棒棒的,才能气势满满。
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北斗女神徐颖儿,在会议上谈及到“年龄焦虑”说:
“焦虑没有止境,但不需要焦虑,等你80岁时回头看,你会发现27岁时的焦虑没有必要的。”
真正地爱自己,不是去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

亲子篇:回溯你的童年经历
12-07 17:30-17:45

成长篇:看见内在小孩——学会觉察
08-27 14:00-14:30
官方公众号

联系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