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虚假”的光鲜亮丽,助长了真实的孤独感
朋友圈“虚假”的光鲜亮丽,助长了真实的孤独感,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快乐幸福,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困难和压力?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小丽喜欢看各种媒体信息,了解最新的一些动态,其中朋友圈最主要的渠道,同时也是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发现:自己每次看完朋友圈之后,越来约有压力了--大学时的闺蜜都已结婚生子,时不时晒个娃,看起来非常幸福;身边的几个朋友也经常出去游山玩水,好像有用不完的假期;就连上家公司平级的前同事,现在也摇身一变,成了叱咤风云的高管……
她很疑惑,为什么别人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快乐幸福,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困难和压力?
那真实的情况真是小丽看到的那样吗?社交媒体往往把别人的生活描绘成不切实际的美好画面,同时人们也更倾向于把自己光鲜的一面展示给外界,从而让信息的接收者感到相形见绌,而且更加感到孤独,似乎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经历着日常的焦虑和挣扎。
其实,负面情绪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许多困难和挣扎。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要求一组大学生预估同龄人在过去两周中经历过一系列积极和消极情绪经历的的人数比例(消极经历包括:痛苦的争吵、对远方的家人和朋友的想念、繁重课业带来的压力、被拒绝、不理想的成绩、对健康的担忧;积极经历包括:参加有趣的聚会、与远方的家人和朋友交谈、获得好成绩、运动、与朋友外出、品尝丰盛的一餐),并告知自己是否有其中的一些经历。然后,研究者们把学生们的预估数据和他们同龄人报告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参与者对同龄人的消极经历的预估明显比实际情况要低。例如,他们估计最近只有大约一半的同龄人感到想家,然而实际上,超过80%的同龄人透露自己感到想家。其他方面的消极经历也被参与者低估了至少10%。
这些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另一项研究:大学生们在第一学期的每一周情绪经历。大学生们汇报自己的情绪经历,同时他们的朋友、室友和恋人也被邀请对参与者的情绪进行评估。类似的结果再次出现:人们倾向于低估别人的负面情绪,而高估他们自己的积极情绪。
很多人认为他们正在经历的困难是罕见的、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其他人都比我更快乐和自信),而他们经历的开心的事情是更普遍的、大部分人都在经历的(我感到快乐,这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其他人都是快乐的)。这样的认知偏差常常会带来孤独感和失落感。
那么,这种偏差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在进行社交的时候不太习惯表达负面情绪,导致他们身边的人难以准确感知他们的真实情绪。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询问参与者,他们对于自己的情绪表达了多少,又压抑了多少。结果证明,大多数参与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身边的人掩藏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
这样的选择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情绪是罕见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由于担心蒙羞而选择不对别人透露。而当他们面对别人展露笑脸的时候,他们会更加觉得自己的挣扎是罕见且不易被接受的。
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人类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过度归因于内在特征--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例如,我们可能会认为某个同事在工作中开朗的举动归因于TA真正开朗的性格,但实际上,TA所展示的开朗可能是基于TA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比较满意。回到家后的TA,不一定真的那么开朗。
这种偏差不仅广泛存在,还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即使我们知道朋友圈里的动态是经过“处理”的,但我们的大脑还是坚持认为,其他人的动态比我们自己的更真实。这种对别人动态的真实性的高估和对自己动态的真实性的低估,可能会对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正如一名记者在描述一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挣扎时所说,“她似乎敏锐地意识到,她在网上展示的生活与她实际生活明显不同。然而,当她看到别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生活时,她就忘记了运用同样的逻辑。”
研究人员在研究了对他人情绪预估的偏差对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后发现,参与者越低估别人的负面经历,就越感到孤独,还会更经常地沉浸在自己的苦恼中,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也降低了。
这种关系可能是双向的--认知偏差会让人们感觉到压力,而感到压力也会让人们更容易误解他人的情绪,从而强化他们的消极情绪。
既然我们知道了这种偏差的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影响,也就更有可能去摆脱这种恶性循环。
最重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享你真实的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一旦自己说出了真实的感受,其他人也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也都松了口气:我所经历的压力和困扰,并不是我自己独有的感受。在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不再是那么孤独。
如果你像小丽一样,也经历着类似的苦恼,那么不妨试试对身边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许,他们会长舒一口气,对你说:“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所以,你准备好向别人表达真实的感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