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几招让孩子学习上瘾,再也不用催催催!
大多数家长都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不知疲倦地自我推动和成长。
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一到学习就开始磨蹭、拖延、注意力不集中,有点时间就想着玩,不会主动学习······
这些表现,总结起来就是因为缺乏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
简单来说就是内部驱动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今年村上春树73岁,算下来他已经坚持写作40年,也坚持跑步40年。
他就是拥有内驱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人: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
他每年至少跑一个马拉松,还参加越野跑和铁人三项比赛。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01
温馨的成长环境
以上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此可见,满足底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孩子才会到达自我实现的需求层面,思考自我价值,追求自身的完善。
有些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或者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关系不和睦,他就会把精力放在寻找安全感上,不能全身心地探索世界、发展自我。
02
过度强迫,适得其反
给孩子很大压力,逼着孩子学:
“我和你爸爸这么辛苦,你考这么差,对得起我们吗?”
“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
实验结论表明:
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
一到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当外力过强时,孩子体会不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在一段时间里可以被推着前进,然而一旦外力减弱或消失,就会立马被打回原形。
03
给孩子学习自主权
什么叫自主权?
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打心眼里想做。
就比如打游戏时,你绝对不用催孩子,他发自内心地愿意玩;追剧看综艺你也不用催他,到点他自己就特主动去看了。
这就是他打心底特别想做的事情,根本不用催。
所以什么时候孩子能有这种精神去学习呢?
对孩子而言,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学。
当孩子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的时候,他的自主权其实也就释放出来了。
青春期的孩子“自己做主”这件事毫无抵抗力,你告诉他能自己做主学习,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是唤醒他内驱力最基本的条件,他会慢慢改变,投入学习中去。
04
“蔡加尼克效应”
天然的驱动力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用的就是蔡加尼克效应,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再继续。
看到拼多多上的提现活动,即使知道活动的目的是让你再多花些钱,可看到差一点就可以提现的进度条,还是会忍不住再买点东西。
孩子有时会下意识地拒绝做一些事情。
原因很多,可能是觉得任务太多,根本完成不了;
也有可能是担心自己不会做;
做作业的时候,被吼了,情绪不太好等等。
怎么办?
作业只有先做起来,才能完成。
可以让孩子先完成一个简单的容易的作业。
一旦开了头,在完成欲的推动下,孩子就会比较容易学下去。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内驱力是一种“推”的力量,而奖励和惩罚这种外驱力,是一种“拉”的力量。
一个行进的车轮需要有多重的驱力,它才可以快速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