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承认吧,孩子的问题背后都是父母的问题
作家莫言说:
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
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
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儿童心理学指出,每个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愤怒、悲伤、恐惧。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们吃饱喝足玩的好时,常常是快乐的。
但是也会因为争夺玩具而发怒,打得不可开交。
而且也会因为自己心爱的宠物丢失或者死亡而伤心不已。
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这些情感,特别是他们的负面情绪。
你能接受的程度,就决定了孩子保留“自我”的程度。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
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给父母几点建议
与其问:孩子到底怎么了?
不如反思一下:我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给几点建议:
1. 家庭氛围不要太压抑,尽量平静轻松
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我们不可能总是让家里欢歌笑语。
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争执而有人发脾气,有人落泪。
但要努力保持平静轻松的氛围,不要太焦虑,也不要太苛刻。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能表达自己,而且不需要拘束。
2. 允许孩子发脾气
任性和拖延就是一种对父母的抗议。
生闷气,更是一种怒气的缓慢释放。
他们就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发泄。
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哭可以哭出来。如果有愤怒,可以说出来,或者发泄出来,不需要压抑在心底。
孩子在家中可以痛快地哭泣着,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愤怒,而父母能接纳,适时地给予安慰。
这个孩子肯定是幸福的。
3.耐心听孩子的话、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绘本《卡夫卡变虫记》中,小男孩卡夫卡在受到父母的漠视后,变成了一只超级大甲虫,但父母却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不禁想“我是人还是虫子都无所谓吗?难道就没有人在乎吗?”
也许孩子也曾想说,可你粗暴地拒绝了。
或者因为太忙而选择性忽视了。
而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同,他们的那些改变和听话,就只会是一时的,或者是表面的而已,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行动。
所以要发自内心地听孩子讲话,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