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职教育

超职教育 成就超值人生

客服热线

400-6777-098

投诉热线

400-6777-098

突然不开心?原来是这11种抑郁思维在捣乱

发布时间:2022-06-17 阅读量:998
心理学家总结了常见的11种容易让人抑郁的思维,对大人和孩子都适用。
非黑即白
“在我看来,要么都是对的,要么都是错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问题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他们的思维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
把所有事物都简单地分为“好”与“坏”两种。
为什么爱人明明说爱我,却可以忘记我们的纪念日?
为什么明明十几年的朋友,却可以做一些让我觉得自私的事情?
为什么这个事做的一点都不完美,大家却还是觉得很好?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儿童思维”,小朋友的思维就是很直接、很简单,不是对就是错,看待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
而成年人的世界很复杂。
你带着儿童思维,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怎么会开心呢?
 
一概而论
丈夫因为某次工作忽略妻子的情绪,妻子一概而论的思维会得出:
所有人都不考虑我的情绪。
当悲观的人面对困难时,会将困难灾难化。
比如当孩子某个科目考核失败了,有些家长会训斥孩子:
“你真是笨啊,干啥啥不行。”
“你压根没有运动细胞,每次运动时都笨手笨脚的。”
解决办法:告诉自己这件事只针对个人的即时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上升到所有人、所有情况。
比如同样的情境下,可以这样说:
“你确实不太擅长这个科目啊,不过另外几项你还是不错的!”
情绪性推理
你很害怕当众发言,但你不得不完成一次演讲。
你太紧张了,演讲时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你总是感到孤单、孤独,你感觉没有一个人关心你,你总是感觉自己不被爱。
当这些“感觉”被说出口时,我们的内心是无比确信的。
“我觉得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但感受≠事实。
情绪性推理,即基于情绪体验而做出的主观判断,并不是依据客观发生的事情。
“我有这种感觉,感觉的事会发生。”
如何摆脱这种思维?
下次遇到时,可以问问自己:
有什么客观依据来证明我的情绪化想法是正确的吗?
对于一件事或问题,是否可以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或理解?
我不够好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充满自信的人,他们家世良好,待人处事大方,生活富足——怎么能不自信呢?
如果你认为自信就是得到世俗意义上的物质,那你只要没有得到,就会感觉不自信。
我可以跟你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
认为有钱有家庭背景才会自信,那你永远不可能自信。
举个例子,有一位学员很漂亮,家庭环境也很好,学习能力强,并且在很有潜力的公司上班。
在这些方面她都很有优势,按说她应该是自信的、满足的,可前两次跟她见面,她坦诚自己一点也不自信,从言语举止中能看出她很紧张。
只要我们希望通过得到外在的一些东西而获得自信,那么这种自信往往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
电影《阿甘正传》讲述弱智的阿甘,在自我人生上的一种逆袭,根本原因就是他内心没有自我限制,他的奔跑姿态就是打破各种思维的枷锁,所以才会让他越来越拥有他的自由。
所有不好都怪我 
许多心理爱好者向我抱怨,学了这么久还是不能释放负面情绪,还会经常内疚、自责。
这种频繁的“自我攻击”让他们苦不堪言,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把攻击释放出来呢,为何会朝向自己,简直太愚蠢、太懦弱了。
比如很多妈妈都会不停自责,孩子发烧,都怪我没有照顾好孩子。
而其他家庭成员呢?看到妈妈不停自责,久而久之就真的会觉得,就是做母亲的不合格,不够好。
解决办法:告诉自己,出现这样的结果无法被任何人预料,我也不能。
“都怪我不好”的下一步是,“我是可以被原谅的”,我可以吸取经验,下次有更好的方案。
固执己见
哲学家叔本华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徘徊在自己的自以为是里,只会让自己深陷囚笼。
越自我的人,生活的空间就越小。
就像一个倒三角,固执己见且不顾别人感受的人,会让自己无立足之地。
沃伦·巴菲特说:“人类最擅长做的是过滤所有新信息,以便使他们先前的结论保持不变。”
而越是能放下自我偏见,换到别人的角度思考的人,空间也就越大。
固执的人不会沟通,也不想分享,因此父母不要给孩子传递自私,也不要只求动机,不计后果。
跟他比,我真差劲
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写道:“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毕业了,比工作;
工作了,比收入;
找对象了,比条件;
成家了,比幸福;
有了孩子,比孩子;
一轮又一轮的比较在时间流逝中永无止境的继续。
成年人的比较可能是漫不经心的,也可能是会带来压力与崩溃的。
成年人从小被比较,长大后又重蹈覆辙,没有多少人真的喜欢比较或者被比较。
这类思维容易出现“跟ta比,我真是哪哪都差劲”的想法,结果就是自我感觉越来越差。
如“我长得没有她好看”“我的婚姻没有ta幸福”等。
凡事都想与别人对比,争个面子,求个心理平衡,最后只会耗费自己的精力,影响自己的心情,扰乱自己的生活。
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不同,无需比较。
真正应该比较的是过去和现在的自己,是否有成长,如果有,就值得鼓励;如果没有,就多多加油。
贴标签
很多家长在谈起孩子时,总喜欢说孩子:
“不爱学习”“做事拖拉”
“胆小怕事”“性格内向”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多动症”等等。
其实上述词语是父母对孩子行为表现的一种定义,就是“标签”。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一定的定性导向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
通过标签看待人和事,与其说它对,不如说它满足了人们走捷径的心理需求。
实际上,贴标签的行为一旦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它带来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理性的人,不会轻易地评价一个人,更不会轻易地给一个人贴标签。
同样的,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把自己框死在这个既定的范围内。
完美主义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没有达到时就会产生沮丧、愤怒等情绪。
如最常见的“为什么你没有考100分?”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完美主义是一种动力,可以帮助人们坚定目标、上进努力、获得成功;
但完美主义会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高标准而来的还有焦虑感、强迫感、紧迫感,常常会活得很辛苦。
解决办法:
首先,要对自己或他人有正确全面的评估,不要看自己过高也不能过低;另外,要正确认识“失败”和“瑕疵”,告诉自己即便这次失败也会有下次机会。
消极预测
7天前的情绪经历和情绪记忆,在消极思维的人回忆起来,可能更加消极和负面,他们比普通人更易消极解读同一件事,甚至引发焦虑、压力或抑郁症。
“灾难性想法”:
一旦和伴侣吵架,就觉得两个人一定是性格不适合,担忧是不是要就此分手,对于可能发生的结果有着夸张的、糟糕的想象。
“懒汉的头脑是恶魔的工厂”这句话在谈到消极思想时是很有道理的。
南威尔士大学的心理学家简·普林斯博士认为:
“忙碌意味着你没有时间坐下来思考生活有多不公平。忙碌把你的注意力从你自己身上引开,把你的痛苦和悲伤都转移了。
宾汉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睡眠不足是消极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保持充分睡眠,这是摆脱消极思维的绝佳方式。
漏掉积极信息
沙漠中的半瓶水:
仅剩半瓶,这种思维伴随而来的是焦虑,悲伤愤怒。
还有半瓶,这种思维看到是我们还有什么,这使人乐观积极。
而严重的认知扭曲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是没有价值的,对生活丧失兴趣,无法乐享生活。
每天睡前,复盘回忆这一天发生的一切,不用多,3件让你开心、顺利、做的好的事足以。
每件事写一行字,多关注那些使你心情平和、愉悦的部分。
生活中及时辨别自己的情绪变化,也是防止自己患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识到自己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调整心态。
心理
课程直播 查看更多

亲子篇:回溯你的童年经历

12-07 17:30-17:45

查看回放

成长篇:看见内在小孩——学会觉察

08-27 14:00-14:30

查看回放
热点
考试指南
考试报名

超职教育APP下载

成就超值人生

官方公众号

联系客服

投诉直通车 app下载 公众号
电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