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职教育

超职教育 成就超值人生

客服热线

400-6777-098

投诉热线

400-6777-098

令人深思!中国人无法摆脱的4种心理学现象

发布时间:2022-07-01 阅读量:2380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各方面进步迅猛,同样增长迅猛的还有生活节奏和心理压力。

 

由于心理学在中国出现时间较晚,我们对心理疾病和心理学方面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很多人即便发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出现负面问题,也会讳疾忌医。

 

近年来,因为大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有很多特有的高发心理疾病。

 

在乎面子

 

民间流传这样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人活脸面树活皮…

 

中国人的面子,是一样非常神奇的东西。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所说的:

 

中国精神的纲领就是“面子”,只要抓住这个面子,就像揪住了阿 Q 头上的那根小辫子,牵他往东就往东,牵他往西就往西。

 

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时,“面子心理”是研究的第一位。

 

“面子”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讲,等同于尊严、重视、存在感。

 

中国人为什么普遍好面子呢?

 

一方面是,近百年来,我们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压迫,整个中华民族饱尝屈辱,产生了深深的民族屈辱感,进而演化成为民族自卑感,而越自卑往往就越好面子。

 

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一种否定式教育很多父母习惯性的否定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家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当众贬低羞辱自己的孩子。很多人从小都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所以也没有学会自我接纳和认可

 

因此,我们很多人内心深处无意识的那些自卑感依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我们必须主动的去疗愈这些内在的深层的自卑,不再让这种自卑继续传递下去。

                                         

自我牺牲

 

电视剧《小欢喜》里,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女儿备战高考,宋倩辞去了自己金牌物理老师的工作,生活的重心全在女儿身上。

 

这样一种“牺牲”下,随之而来的是对女儿360度无死角的监督和控制:

 

把女儿房间的一面墙换成玻璃,这样可以随时看到女儿在做什么;

 

剥夺女儿学习以外一切兴趣爱好,没收乐高,禁止参加天文馆活动;

 

不许女儿去离家远的南大,一定要让女儿报考清华北大······

 

令人窒息的压力和控制,让母女之间频频爆发矛盾和争吵,女儿精神到达崩溃的边缘,患上了抑郁症。

 

在当今中国,这是常见且独特的存在。

 

父母一直牺牲和付出,忽视自己的需求,也很容易感到疲惫不堪,能量被掏空。

 

这种状态下,当然是没有能力给孩子健康、自由的爱和正确引导的。

 

亲密关系中,也存在这种“自我牺牲”。因为爱,可以放弃自我,因为爱,可以漠视自己的需要,因为爱,可以牺牲自我,这样的心理,不是真爱而是负担。

                                             

过度囤积

 

你有没有在618大张旗鼓地购入了一大批东西,可其中的一些收到后就再也没碰过?

 

你家里的各个角落有没有塞满了,收拾屋子时才会想起的物品,想着万一哪天有用,最终不舍得扔?

 

你会不会在手机收藏夹、备忘录里囤了上百篇的文章,想着闲下来了好好研读,却再也没看过一眼?

 

如果有以上类似的状况,你很可能陷入过度囤积了。

 

为什么我们喜欢囤积旧物,不舍得的扔掉呢?这些背后隐藏着什么心理?一起来分析看看!

                                          
盲目从众

 

自古以来便有三人成虎,而近代从鲁迅,柏杨的书中也能见到论证与批判。

 

盲目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盲目从众心理的表现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顺从、服从、接受。

 

例如,当一个社会事件在网上发酵引爆,网民舆论都是一边倒,你不知不觉就会也倾向于大多数的舆论方向,你真的有冷静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吗?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情况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有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盲目从众会使个体思维退化,对自己独立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首先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当你发现你自己的想法或者做法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要先冷静的思考,不要急着采用别人的建议,先在自己的脑子里想一想,培养自己,最后养成凡事先动脑,后动手的习惯。

 

心理问题的疗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需要咨询师的引导,也需要来访者的领悟,以及共同在问题探索中的碰撞。

 

无论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自卑、牺牲、囤积、从众还是更深层次强迫、焦虑、抑郁等等表现。

 

效果的产生首先要从自身放下强烈改变的意愿,从自我接纳开始。

 

当放下那个改变的信念,接纳自身的问题,带着好奇,带着放松,客观理性的审视那个困扰自己问题时,改变已经发生。

 

由此开始,那个负面情绪的冰山就开始融化,那个困扰自己的枷锁就慢慢打开了。

心理
课程直播 查看更多

亲子篇:回溯你的童年经历

12-07 17:30-17:45

查看回放

成长篇:看见内在小孩——学会觉察

08-27 14:00-14:30

查看回放
热点
考试指南
考试报名

超职教育APP下载

成就超值人生

官方公众号

联系客服

投诉直通车 app下载 公众号
电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