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让孩子染上这7个坏习惯,否则影响下学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暑假期间,千万别让孩子养成这七个坏习惯。
请家长重视孩子的习惯教育,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坏习惯一:不管学习,态度敷衍
一到放假的时候,很容易松散下来,把学习抛在脑后。
即使有暑假作业,也是能拖就拖,快到开学才临时抱佛脚。
网上有孩子形容自己补作业就是:“给我一支笔,一夜我将创造奇迹。”
暑假后,孩子们的学业水平平均倒退了2-3个月;
年级越高,暑期学习退步的表现越明显;
开学后,孩子平均要花4-6周时间来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
……
暑假,是个分水岭。
一个暑假过去,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抓好暑假,其实就抓住了孩子脱颖而出的关键期。
身为父母这时候就要逼孩子一把,别在学习上放任自由。
坏习惯二:沉迷手机,无法自拔
有人说,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而暑假,就是集中毁掉孩子的时期。
沉迷手机,除了带给孩子近视眼、颈椎病、影响生长发育等可见的负面影响。
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暑假期间,请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
家长可以下“限时令”,以半小时为宜,时间一到就立即收回手机。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少玩手机,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坏习惯三:晚睡晚起,作息混乱
睡懒觉是每个人都喜欢做的事,小孩子也不例外。
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感触,一到暑假,孩子就是早上不起,晚上不睡,从来没有定时的吃过一顿早饭。
偶尔睡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
放假期间天天睡懒觉,那就成问题了。
在假期里,尽量帮孩子坚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在早晨7点—8点之间间把孩子叫醒,这样就可以逐步将作息调整过来。
坏习惯四:不爱吃饭,狂吃零食
暑假正式开始,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不仅意味着紧张的学习生活的结束,也意味着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饮食的结束。
有的孩子被父母“发配”回老家,被祖辈大鱼大肉地“侍候”着;有的孩子开始“小鬼当家”,只把零食当饭吃。
比如说薯片、糖果、蛋糕、饼干、巧克力等高能量的零食,吃多了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各种慢性病的风险。
所以家长要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让孩子远离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
暑期要避免孩子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更要避免作息和三餐混乱。
早餐一定要吃,晚餐别太丰盛,最好别吃夜宵,23时前务必睡觉。
别把饮料当水喝,尤其不要乱喝凉茶,每天保证定量的运动时间。
坏习惯五:不爱运动,喜欢宅家
有一个新词叫“假期宅童”,指一到假期,总喜欢长时间宅在家里的中小学生。
这些孩子不爱运动,假期里总是呆在家里学习、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睡觉……
长期宅在家里,不爱运动,不仅有碍身体健康,孩子还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固定时间陪孩子一起运动。
如果无法做到每一天,至少要利用周末时间。
多带孩子到户外进行锻炼,多尝试各种运动。
如一起走石头路、过独木桥等。
孩子一般不会抗拒在大自然里的有趣运动,慢慢会爱上运动。
坏习惯六:不做家务,坐享其成
一个8岁小男孩,一上来就说:
“爸爸妈妈很爱我,家里的事我什么都不用做,都是我爸爸妈妈帮我做的。”
穿衣、刷牙、吃饭、擦嘴、系鞋带、背书包等一系列动作,都是由父母为他代劳。
以至于一个8岁孩子,就连喝酸奶这么一个简单的工作,都能洒自己一身。
家长的事事代劳,有了孩子的坐享其成。
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长不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过:
“一个人不做家事,他今后怎么做天下事,他今天连碗都不洗,他怎么能知道爸妈的辛苦,所以孩子一定要在家里做家务。”
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会做家务的孩子,未来的道路才能独立前行,他们更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着更大的格局。
坏习惯七:闹情绪,耍小性子
很多家长都不明白,为什么一到假期,孩子的性格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情绪易怒,脾气暴躁,经常和大人对着干。
一般人会将那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看作是孩子故意挑战家长权威、博取关注的伎俩。
但研究发现,暴脾气小孩相对于一般孩子更缺乏灵活性和对挫败的忍耐力,他们所做出的各种挑战性行为,正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找不到出口的绝望呐喊。
孩子耍小性子,多半是跟家长这两个行为有关:
一是溺爱孩子,不舍得管教孩子;
二是满足孩子一切需求,养成孩子的霸道性格。